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巩固学院前期课程建设成果,落实学院质量工程目标,进一步做好下一步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院已建成23门省级精品课程、39门院级精品课,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多门课程进行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各系也正在组织相关人员对多门课程按照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重新架构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初步形成由“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递进又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省级、院级两级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建设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模式,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以落实质量管理和精细管理为目标,建立了比较规范配套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多项措施,已培养和遴选80余名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双师教师比例达到国家要求,基本建成了符合高职要求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目前全院大多数教师能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学院加大教学投入,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以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任务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状况的改善,以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都要求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课程建设。
第一,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学院大多数课程尽管经过前期建设,仍然存在课程建设底子薄,部分课程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建设内容,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一些课程还未完成由“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向课程”、“课程向学习情境”转化等问题,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二,加强实验、实训类课程建设。近几年来,学院实践教学正朝着规范化、多样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未能完全建立,不能有效保证和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出率并不理想。如何充分发挥实践类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如何让更多的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从各类实践教学中受益,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努力建设更多高水平课程。课程建设水平是学院师资队伍实力和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以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标志的高水平课程是衡量学院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我院应当以国家级和省级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标准,大力提升已经建成的院级精品课程的水平,为在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中争取更多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做好准备。
第四,增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水平。大力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资源中心,使已建课程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提高课程建设投入的效益,提升教师教学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导向,坚持“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四、建设原则
1、整体优化的原则。学院作好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实现学院课程体系的效能最大化。各专业应按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各课程之间内容与结构的整合,实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坚持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并重的原则。教学研究尤其是课程研究是保证课程具有旺盛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
4、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建设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未完成原定建设内容的应当继续完成,在满足全面建设的基础上经费投入向重点专业倾斜。
五、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发展出发,依据教育规律,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而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依托教学资源库建设带动全院的课程改革、建设,全面建立起符合高职特色、符合产学结合模式的新型课程体系,形成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逐步实现课程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的任务是:继续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水平高和辐射示范作用强的省级、院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建设3-5门优质核心课。科学构建以院级精品课程为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力争实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突破。
六、课程建设内容
(一)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课程结构合理、内容选择适当的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长期性任务,也是各项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1、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必须根据市场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用为主旨来设计课程体系。因此,我院课程体系改革应以“能力本位”为主导思想,以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界定课程和配置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结构与职业岗位、岗位群对未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对接。
2、课程建设与专业产学研结合,逐步形成专业课程建设的特色。
逐步摆脱以专业、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突出职业教育为职业服务的功能性,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积极开发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技术领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融合。
3、课程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专业指向性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关系。要着力打造专业基础平台,筛选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必要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的知识能力,保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职业迁徙能力;各专业要根据专业发展,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职业岗位、岗位群的需要,增强就业面;各专业要扩展“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覆盖面,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
课程建设既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岗位、岗位群的适应性;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使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
4、课程建设要处理好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关系,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
(二)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我院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主导,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形成课程特色。
2、院级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副教授及以上教师或骨干教师担任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及实践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配置合理,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保证工具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及时引入前沿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体现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4、要注重教材与教学资料建设,要围绕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内容,开展教材建设,遵循编选并重的原则。在教材选用方面,专业基础理论教材应在保证未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上,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包括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和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在教材编写方面,要以专业课程或特色课程为主,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按照教学改革要求,编写教材或补充教材、讲义及视听多媒体教材等,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鼓励建立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正确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探索适合高职特点、适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推广使用现场教学、谈话式、课堂讨论式及辩论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从而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6、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在主要教学文件上网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案例库等方面内容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7、不断深化评价方式改革。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提倡教师采用能力与知识、操作并举的考核方式。院级精品课程必须全部建立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试题库。
五、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组成由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负责精品课程建设,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是学院办学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匹配、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为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前提条件。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要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结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三)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根据社会、经济、行业发展,以及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课程内涵,加大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使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发挥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立项、研究、结题、成果运用等提高教学改革水平。各级精品课程都要有院级、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评比等形式推广先进教改经验,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加强经费保障。
对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院按课程建设规划的预算经费给予资助。课程建设经费按绩效分阶段下拨,未按进度完成的逐步核减,未按课程建设计划进行的停止支持,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对精品课程,学院根据级别给予一定奖励,项目主持人可优先列为学院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选聘对象,可优先晋升职称,获得科研经费,参加高层次进修,参加国内有关本课程的学术会议。
(五)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主要措施如下:
1、教学管理逐步实现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以学院评建工作为契机,加强教学文件建设,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按学院统一要求,分类整理,装订归档,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突出高职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明确标准,明确职责,使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建立适合我院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终结评价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管理。
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学院、系(部)、教务处三位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社会评教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晋级的重要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听课制度,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2014年4月